過去四年中,伴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落地,越來越多的房企將目光投向這片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熱土,不約而同宣布將“粵港澳大灣區”作為1-5年內重拓的一個區域。
但他們通常不得不面臨的一道關卡是,這個市場的準入門檻太高——粵港澳大灣區本身就擁有超過10家的TOP50房企,各有各的勢力范圍,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粵港澳大灣區的主力城市僅深圳、東莞、廣州、佛山四個,這些城市,要不就是公開招拍掛土地數量偏少,出讓條件過于嚴苛;要不就是必須采取并購、合作、城市更新等“方式曲線”進入,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整體周期拉得過長。
以前海這宗宅地為例,一位深圳上市房企人士透露,地塊采取雙限雙競的模式,如果房企希望后期能夠盡快回本,并獲取一定的利潤空間,最好方式是爭取今年內入市。一旦需要年內入市,工期肯定很緊張,外地房企只能尋求本地“地頭蛇”的合作,依靠本地房企的公關能力與政府關系,龍巖天氣預報,才能更好打通渠道。
粵港澳大灣區也是陽光城近年來排兵布陣的重要區域。去年5月30日,陽光城曾宣布與佳兆業簽署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擬投資不超過45億元,與佳兆業共同成立項目公司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及周邊區域的房地產開發。
但據經濟觀察報了解,直至目前,雙方仍未有合作項目落地。上述深圳上市房企人士說,外來房企以合作方式落子粵港澳大灣區,意圖在于以此獲得更多的準入機會。但究竟能不能落地,還是必須看本地房企愿不愿意讓外來房企參與進自己的項目。
在核心城市之外,粵港澳大灣區的尾部城市,目前面臨著市場容量不大,整體經濟實力以及房價抬升空間有限的現狀。上述外資上市房企集團投資高管和他的團隊,近期統計了100座城市過去兩年的房價漲幅情況。他們觀察到的現象是,粵港澳大灣區范圍內的中山市,2019年12月樣本均價為10145元/平方米,同比下降了3.40%,在100城同比房價漲幅里面排行最末;與中山相距不遠的珠海,2019年底的房價同比也下跌0.67%。
可供對比的另外一組數據是,長三角區域內,南通2019年12月的均價為13693元/平方米,同比上漲22.02%,漲幅排行首位。此外,無論是位于第二梯隊的蘇州、杭州、無錫、南京、寧波、合肥等城,還是第三、第四梯隊的常州、江陰、鹽城、金華、徐州等地,房價同比均呈現上漲區域,且漲幅在100城里面排行靠前。
這從一定程度上表明,無論是城市基本面、人均收入,還是市場容量,哪怕長三角區域的一二線城市與粵港澳大灣區同量級城市差別不大;但長三角的三四五線城市,卻大部分超過粵港澳大灣區的尾部城市。選擇多樣性,這是房企重倉長三角的另一主要原因。
5/6 5